網站瀏覽人數:
最新消息 阿明師歷史 活動花絮 產品型錄 購物車 聯絡我們 客戶服務專區
 

 

 

 

 

 
    住在台中市的民眾,出外時總會買幾盒太陽餅來當成送給好友的「伴手禮」;搭乘縱貫線火車南北往來的旅客,也曾在火車上服務小姐的叫賣聲中
,買上一、二盒向日葵標誌的太陽餅做為紀念﹔旅外的台中遊子,沏一杯茶品嚐飲用時,嘴角上也更不時懷念著那一塊皮薄微黃、一口咬下卻充滿麥芽香甜太陽餅。

    說起聞名全國的台中太陽餅,一定要提及太陽餅的發明人「阿明師」。今日大家所說的「太陽餅」,是於民國八十二年(西元1993年)過世的阿明師
,在民國三十八年(西元1949年),改良自中國傳統的酥餅而來,最後才定名為太陽餅。早期傳統漢餅中的酥餅,以豬油做成酥餅再加入麥芽為餡,就是俗稱的「麥芽餅」,這正是太陽餅的前身。十三歲起即在豐原社口昆派商店學習製餅的「阿明師」在學成餅藝後,將早期傳統麥芽餅的製餅技術加以精心改良,並依多年的經驗添加材料,而烘烤出更細緻的麥芽餅。

    大約在光復後不久,阿明師的製餅技術被發掘了。當時一位住在台中市
北屯區的郭丁,就到社口來找阿明師合作開餅店,於是二人在民國三十八年時,在台中市北屯區農會附近,合資開了一家「元明」商店,是賣日用品、雜貨且兼賣餅,但是當時正處於光復初期,台灣被盟軍轟炸的創傷尚未恢復
,再加上政府在中國大陸的失守,而將政權撤退來台灣,致使台灣社會在經濟衰微及政治動盪下,各行各業蕭條不振,因此生意不好,阿明師只有少數時間在製餅,大部分還是在社口種田。

    民國四十二年左右,社口「林家」的林紹崧及其妻子何秀眉二人,在親戚所餽贈的禮物中發現阿明師所做的餅,品嚐後大為讚嘆,就找阿明師商量開餅店,並聘請他當師傅。後來他們就在台中市繼光街、民權路口開設「太陽堂」餅店,聘請阿明師擔任製餅師傅,開啟了太陽堂的歷史。但因為在光復後的十年間,台灣社會依然民生蕭條、工商不振,因此太陽堂餅店所做的餅雖然技術高超,卻難得有顧客上門買餅,餅店的生意起起落落,擔任製餅師傅的阿明師仍然和在元明商店時一樣,常是工作一天休息一天,不做餅時間就回到老家繼續種田維生,等到餅店的餅賣完後才再到台中市繼續做餅。

    民國四十五年時,太陽堂不但生意不好,而且還受到隔壁鄰居大火的波及,店面全部燒毀,林紹崧夫婦只好搬家,由原址搬到目前的自由路現址上
,沒想到搬家後風水改觀,生意反而愈來愈好,客人也愈來愈多,開始了阿明師一生製餅事業中最輝煌的階段,因此奠定了「自由路太陽堂」的名號。
搬家後的「太陽堂」店址,正好是當時台中市最熱鬧的市區地段,附近不但有市政府、郵局等公家單位,而且離台中火車站及台鐵的鐵路旅館也不遠,就在地利之便下,「太陽堂」的麥芽餅大為暢銷,不但深受本省籍顧客的喜愛,連在公家機關內上班的外省人也前來購買,「太陽堂」所製作的麥芽餅名氣愈來愈響,當時就有顧客嫌「麥芽餅」的名稱不好唸也不好聽,建議老闆乾脆以「太陽堂」為名,取名為「太陽餅」。

    而太陽餅的興起及發展與台中市息息相關,在工商業發展與地理條件優異下,原本在豐原地區就相當興盛的傳統糕餅業,也將商業觸角延伸到台中市來,希望在這個新興都市中尋找商機。尤其是台中市的地理位置適中,位於台灣西部鐵路的中點,更讓太陽餅成為南來北往的最佳伴手禮,隨著鐵路
、公路的交通脈動,太陽餅在台灣各地建立起口碑。而太陽餅的製作技術,也在顧客紛紛提出建議下逐漸改進,造就出,「皮薄、酥香、餡巧」三大要求的獨特風味,成就台中市的一項特殊「名產」。